人才聚,则事业兴;人才散,则事业衰。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需要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然而,相比城市,县城在“引育留用”高质量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劣势,亟需转变引才聚才的传统思维,通过更加柔性的工作机制,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转变“大水漫灌”思维,实现引才聚才高效精准。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引育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为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人才工作应当突出需求导向。要根据县城的功能定位、特色优势产业、辐射乡村能力等实际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梳理人才需求清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时,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旧观念,以“人岗相适、供需匹配”为首要原则,将岗位留给最合适的人,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决杜绝部分地区出现的“大水漫灌”“为引而引”“盲目攀比”等现象。否则,既不利于县域高质量发展,又会导致人才“水土不服”,浪费人才资源。
转变“硬性留人”思维,推进人才资源共享共用。引进人才只是手段,使用人才方为最终目标。从现实情况来看,县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短板严重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遑论让人才在当地永久扎根。此外,在更多时候,某个地区或单位对人才仅是一时之需,而非长期依赖。因此,一味坚持“引进来才能用得好”“引进来就要留下去”的固有思维,既不符合客观规律,也容易伤害双方情感,损害地方声誉。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引才观念,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揭榜挂帅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专家”,让更多地域、身份、行业的人才服务县域发展。
转变“技术定位”思维,发挥高端人才集聚效应。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人才往往具有集聚效应,现实中更是不乏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而后更多同行业人才竞相涌入的例子。高层次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理论水平,其在行业中更是有着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不应单一地将高层次人才视作“技术能手”“理论大咖”等角色,更应该在人才引育中主动向高层次人才借力,既能发挥“磁石效应”吸引更多人才流入,又能发挥“裂变效应”培育更多本地人才,从而搭建起“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良性工作机制,为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充足的人才力量储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需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关键作用,同时善于转变思维,根据县域实际灵活调整人才工作模式,最终实现人才发展和事业发展的相互成就。(中共枣庄市山亭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