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枣庄党建在线 > 人才工作 > 典型经验

枣庄市台儿庄区:坚持问题导向 破解短板弱项 加快建设人才集聚新高地

发表时间: 2021年04月26日 16:53 来源: 本站原创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枣庄市台儿庄区聚焦破解“引不来、育不强、留不住、用不好”人才工作困局,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稳步开展人才集聚提速、培养提质、生态优化、效能提升“四大行动”,倾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聚力破解“引不来”难题,持续开展人才集聚提速行动。以急需紧缺为导向,创新工作理念、拓宽引才通道,加速汇集各类人才智力资源。一是大力实施柔性引才计划。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重点瞄准高端装备、新材料、高质高效农业等“5+3”现代产业体系,灵活采取“技术顾问”“周末院士”“客座教授”等形式,面向海内外广揽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76名,其中国家级人才34名,现已帮助30余家重点企业破解技术难题180余项。二是大力实施优选计划。坚持网络面试与实地考察相结合,面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持续实施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教育系统三大优选计划,现已优选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130余人,全部安排到双招双引、信访维稳、乡村振兴等重点岗位,有效解决了区直部门、国有企业和中小学校后备力量不足难题。三是大力实施回调计划。坚持面向全国、不限户籍,全面推行网络初审、面试考察、体检公示、函商调入“四步工作法”,择优引进35岁以下、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域外在编人员33名,按照对等对口、人岗相适原则,分批次充实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一步壮大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聚力破解“育不强”难题,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提质行动。打破“大水漫灌”“一锅炖”模式,注重实效、精准施策,推动人才队伍素能大幅提升。一是建立人才能级提升机制。把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作为第一位工作,紧盯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探索推行“区委组织部+行业主管部门+重点企业”“区委组织部+行业主管部门+镇街+镇域企业”分线作战模式,现已自主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专双百、枣庄英才等产业创新类人才27名,培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名师、齐鲁乡村之星等本土人才69名。二是建立企业家健康发展机制。大力实施企业家培育“1616”工程,常态化开展“企业家进校园”活动,定期举办“走进名企”“企业发展古城论坛”,先后组织210余名本土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展系统培训。出台《台儿庄区功勋企业家、优秀企业家评选管理办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27名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授予“台儿庄优秀企业家”称号。三是建立技能型人才开放培养机制。建立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台账,开展“高校直通车”活动,全职引进技能人才649人。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冠名班”“订单班”等为重点,稳步实施“金蓝领”培育工程,年均新增高技能人才150人。优化区级人才工程评选流程和管理办法,现已遴选台儿庄英才34人,努力让各类本土技能人才有更多出彩的机会。

  三、聚力破解“留不住”难题,持续开展人才生态优化行动。坚持用环境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服务留人,倾力打造栓心留人的良好生态。一是高质量建设台儿庄国际院士之家。发挥台儿庄古城溢出效应,规划建设以台儿庄古城为核心、辐射大运河·启航智能制造科创园、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的“一核两园”台儿庄国际院士之家,梯次打造院士专家学术交流中心、院士专家文化长廊等功能模块,散点式布局5处院士院落,集中落地科创成果转化“试验地”。现已集聚“两院”院士以及国际(国外)权威院士机构评定的院士6名,提供决策咨询、学术研讨等服务20余项。二是高标准建设台儿庄人才公寓。坚持“不领包即入住”,创新推行“政府+国企”模式,建成高标准人才公寓,配套建成集超市、餐厅、健身房、阅览室、洗衣房等功能模块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区。成立专业物业管理公司,社会化招聘18名公寓管家,创新开发CRC物业服务系统,分步开设人才服务暖心群和“台城知寓”微信公众号,解决各类人才实际需求。三是高水平建设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配备人才服务专员37名,在配偶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一站式全程代办服务。常态化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建立健全“开展一次实地调研、听取一次工作汇报、进行一次走访慰问、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征求一个工作建议”的“五个一”联系制度,仅去年帮助青年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解决实际问题90余个。

  四、聚力破解“用不好”难题,持续开展人才效能提升行动。针对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问题,主动搭平台、积极建载体,最大限度用好人才智力资源。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为主要内容,加强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行业机构的战略合作,创建市企业技术中心、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平台68个,院士工作站、省工程实验室等省级平台23个,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无限空间。注重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山东丰元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青能所,签约共建中科丰元高能锂电池材料研究院,迈出外设“人才飞地”、内建转化基地第一步。二是搭建产才融合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强产业为重点,“一事一议”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及其团队带着技术孵化、带着项目投产,形成引进一名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生动局面。2020年,“一事一议”引进长江学者李文龙团队、清华大学刘亚辉团队,落地建设一唯自动化机器人、清越制动器检测项目。三是搭建决策咨询平台。聚焦推动工业强区、文旅融合等重点任务,分领域组建高端人才顾问团,建立高端人才智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建言献策活动。近期,策划举办了“建党百年:文化强国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邀请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的37名专家学者组建了文旅融合发展智库,有力推动文旅融合理论创新和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