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全市第一书记工作暨抓党建促集体经济发展现场观摩会议召开。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上午实地观摩了峄城区阴平镇卜乐村等4个现场;下午召开集中会议,6个单位作交流发言,会议总结了全市第一书记工作、抓党建促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分析了形势任务,安排部署了下步工作,李兴伟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集体经济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要强化第一书记工作,以“四真四实”为基本要求,安下心、扎下根,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要聚焦集体经济发展,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决心,破难题、攻险关,干事创业、服务群众。要加强组织领导,在用心用力推动工作落实上卯足劲、下功夫。
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典型做法,抓住工作重点,树立考核导向,切实抓好会议精神贯彻落实。
山亭区委挂职副书记;各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枣庄高新区政工部部长;负责第一书记工作的区(市)、枣庄高新区挂职干部;分管农业的副区(市)长、枣庄高新区分管副主任;各区(市)委组织部、枣庄高新区政工部分管副部长和组织工作室主任(科长);市派第三轮第一书记及派出单位分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观摩点有关情况介绍
1、榴园镇贾泉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简介
贾泉村位于冠世榴园景区腹地,现有285户、1060人,党员37名,耕地1400余亩,石榴山林800亩,2017年村集体收入18万元。村党支部坚持“泉心为民”服务理念,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文明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转思想促融合,党建引领有实效。该村于2002年由贾泉和陈庄合并而成。其中,贾泉人多、地多、基础较好;陈庄人少、地少、相对落后。合并前,两村土地分散、收益率低;合并后,党支部推进土地流转,实现了两村资产、资源的有效融合。村“两委”班子牢固树立“合村合心合力”的发展理念,以任期目标管理为抓手,通过以强带弱,推进民主决策、群众监督,累计召开党群议事会90余场,完成承诺68项,充分诠释了“工作热情如泉水般涌动不断,三务公开如泉水般清澈透明,服务群众如泉水般滋润心田”。
建项目兴产业,集体经济有突破。培植“一林一园一泉一车间”产业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林,实施荒山开发,将600亩集体山林流转给农户,年收取租金8万元,积累了村庄发展的“第一桶金”。一园,建设观光精品园,争取省旅游扶贫资金100万元,村集体筹资40万元入股,建设集采摘、餐饮、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园,每年增加集体收入7万元。一泉,依托石屋山泉资源,引进优质矿泉水项目,利用市、区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00万元,建设厂房出租,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一车间,扶贫资金注入20万元,村集体筹资14万元入股,建设来料加工车间对外出租,年增收3万元,同时解决了30余人的就业。把发展苗木经济作为下步发展路子,到肥城、宁阳考察学习发展集体经济后,谋划发展边角经济,通过重新丈量河沟、边角,新增机动地40亩发包,预留4亩经营石榴苗木,由第一书记派出单位石榴研究院提供技术指导,年增收5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将实现28万元。
强基础惠群众,幸福指数有提升。村党支部树立“经营村庄、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景区大格局,采取“集体出资+第一书记帮扶”,先后投资17万元硬化村内道路1200米、铺垫生产路300米,投资1.6万元种植海棠、红叶石楠1000余棵,投资10万元安装路灯106盏、摄像头52个,村内环境进一步优化、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由原来省定贫困村成为全镇村庄发展示范村,努力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2、阴平镇卜乐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简介
卜乐村位于阴平镇驻地东部,人口340户、1400人,党员27名,耕地面积1432亩,2017年村集体收入5.56万元。“乡村爱情”园位于卜乐村北部,借助国家一级作家、著名编剧张继的影响力引资5亿余元建设,规划面积1200余亩。原来的卜乐村北部废坑塘、烂沟渠遍布,土地租不出去,通过爱情园建设,激活了土地资源,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用活土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卜乐村是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派驻的第二轮市派第一书记帮扶村,通过第一书记帮扶及争取资金,在村内建设了装机容量40.8KW的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年收益2.1万元;流转集体荒山260亩用于乡村爱情园建设,村集体每年收入2.6万元;流转机动地102亩,村集体每年收入4.2万元;按照市、区统一部署,正在清理、整理“四荒”地、边角地,预计增加集体地60亩,以土地入股乡村爱情园,村集体年分红3.6万元。通过做活土地文章,卜乐村今年集体收入将超过12万元。同时,盘活资金要素,整合扶贫资金30万元,入股园区建设,每年按入股资金至少10%的比例给贫困户分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山体修复,提升村庄生态质量。卜乐村是张继先生的家乡,为回馈家乡,张继引入资金利用村北废弃采石场规划建设“乡村爱情园”。完成了景观瀑布、园区路网、商务接待、缤纷花海土地整理建设。绿化荒山600余亩,修复山体200多亩,硬化道路11000平方米,栽植树木5000余棵、草坪31000平方米,实现了“坑塘变绿池、荒山变园林、空地变花海”。项目开发也带动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村文化广场、实现道路户户通、栽植绿化树木,周边村庄环境质量大大提升,俨然成为了“小景区”,实现了由“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
乡贤回哺,带动村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吸纳了卜乐、上屯、尚庄、新庄、黄庄、金陵寺等村百余名劳动力务工,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建成后,还将提供经营业主、后勤管理、群众演员等岗位,吸纳更多村民到园区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依托园区,带动周边村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乡村民宿,将大枣、花生、粉皮、煎饼等农产品及传统毛笔、虎头鞋、编筐等农家货变为旅游产品,实现就地升值,拓宽集体和村民增收渠道。带动附近村庄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服务新产业。
3、吴林街道苏埠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简介
苏埠村位于吴林街道东南部,有280户、1189人,党员20名,“两委”成员5人,耕地面积2400亩。近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积极招引项目,拓宽增收渠道。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4万元,先后荣获市级“生态文明村”“基层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头雁引领,把力量聚起来。十几年前的苏埠,是有名的乱村,上访告状“围门”,打架斗殴不断,老百姓都说“宁绕远路,不走苏埠”。2008年,杨兆忍同志任支部书记后,面对“两委”不团结、党员心不齐的现状,他带头“定目标、亮承诺”,立志要让苏埠“三年小变样,五年大变样”。通过抓好任期目标承诺,严格执行“三务”公开,规范民主决策,“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升,杨兆忍也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担当作为好书记”。
土地生金,让家底厚起来。村“两委”牵头成立了鑫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对上争取的4台大型收割机入股,享有20%收益,如今已发展为48台,集体拥有14台,通过机械出租和承接机收、耕种订单,年增收5万元。累计引进资金1200万元建设了占地300亩集种植、休闲、采摘、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化蔬菜大棚50余个。今年又招引浙江客商建设12个立体种养殖棚,发展甲鱼养殖和猕猴桃种植一体的“立体高效农业”,年增加集体收入12万元。2017年,引进千亩葡萄庄园项目,流转土地1100亩,规划发展集葡萄种植、采摘、观光、工业酿酒的一条龙产业,今年底可完成一期500亩葡萄种植。重新丈量、平整生产路、沟渠,新增37亩集体地,年增收4万元。将集体产权500平方米的空闲厂房对外出租,引进服装加工企业,村集体每年增收3万元。2018年,苏埠村集体收入预计可突破50万元。
富村惠民,让生活美起来。苏埠村是峄城区民政局派驻的第二轮第一书记帮包村,通过争取上级帮扶和筹措资金80余万元,硬化村内6纵7横达9000米水泥道路,修建了12条总长3800米的下水道,率先实现了“户户通”,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安装路灯98盏、高清监控24处,栽种绿化花木2万余株,建设了3处共4000平方米的群众文体广场,配套健身设施,成立了广场舞队伍。现在的苏埠集体有钱了、村民腰包鼓了、日子美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4、峨山镇西马寨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简介
西马寨村位于峨山镇西部,南邻352省道,北依寨山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现有村民329户、1078人,党员18名,耕地1235亩。近年来,西马寨村依托寨山优势,做深核桃文章,推进“新六产”融合发展,实现了集体收入的跨越式增长。
以党建为统领,凝聚发展合力。通过年初换届,选优配强了5名村“两委”成员,其中大学学历1人,带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严格落实村民议事、“三务”公开、村干部坐班等制度,公开村“两委”成员分工及联系方式,村干部好找了、事好办了,支部的威信也越来越高了。党支部作出了“打造寨山核桃产业园中心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任期承诺,推动班子建设与村庄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以产业为引擎,注入强村活力。通过市派第一书记帮扶,争取省发改委扶持资金4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固定资产入股枣庄寨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投入总额1300万元,村集体占股30%),发展寨山核桃产业。建设寨山休闲山庄、游乐场、真人CS基地、动物园等旅游项目,目前已试运行,预计年利润50万元,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建设3000平方米的核桃加工车间及配套冷库,投产后年可加工核桃900多吨,生产核桃油225吨;今年能够加工核桃240吨,生产核桃油60吨,总产值1440万元,利润240万元,村集体收入72万元。积极开展电商燎原行动,正在建设1000平方米的电商中心和产品展厅,发展核桃产品电商销售,年利润35万元,村集体预计收入10余万元。同时,结合全市机动地和“四荒”地规范发包工作,对30亩机动地、100亩山林地重新竞价发包,集体年收入6万元。
以民生为导向,彰显乡村魅力。以抓党建促脱贫、促乡村振兴,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抓精准扶贫,通过项目分红、危房改造等帮扶政策,贫困人口由41户58人减为1户2人,年底前全部脱贫;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万元,新建22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处、安装路灯、监控等,满足了村民生活需求;抓村容整治,栽植花卉苗木10万余株,村内环境大大改善,实现村庄发展村民共建,发展成果村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