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收入 集体有“活钱”——滕州市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
2019年11月11日 09:34
来源:
灯塔-党建在线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近年来,滕州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点面结合、内外兼修,着力打好“提、带、破、激”组合拳,努力实现村村有收入、集体有“活钱”。2018年35个“空壳村”全部消零。着力打好“消3”“减5”攻坚战,38个3万元以下村“消薄”任务提前完成,108个5万元以下村已消除80%。
一、
产权改革,“提”增收质效。
清产核资、兜清底子。对全市农村集体土地发包、设备出租等经营行为进行全面梳理规范,累计清理村级集体资金1.4亿元、资产20.2亿元、资源178.5万亩,规范经济合同1725份、涉及金额7300万元。
村级集体清产核资
搭建平台、盘活棋子。依托市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镇街农村产权交易所,建立覆盖城乡的农村交易服务网络,探索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抵押、贷款机制,确保资产产权运营流转顺畅、实现保值增值。产权改革以来,全市农村产权交易590余件,交易额5500余万元。
南沙河镇北池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确权搞活、趟出路子。推进822个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把土(山林)地、房产物业等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资源开发、资金入股等形式,深化股份合作、市场化经营。南沙河镇北池村注册成立农村置业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村内闲置土地,通过集体出资和村民现金入股,建设260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招引项目,每年租赁收入20万元。
二、典型示范,“带”增收新路。
示范带动。定期召开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培树典型、取长补短,激发比学赶超热情。积极组织到江浙强村寻标对标、学习经验,扩宽发展视野。梳理总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18条路径、35个案例,编印成册,推广经验,用点上案例带动“面上开花”。全市20余个村借鉴安后村“庭院经济”模式,盘活整合“四荒”“四旁”闲散土地资源,种植无籽石榴、有机葡萄等经济作物,发展乡村旅游、观光采摘,每村年均增收2万余元。
安后村“庭院经济”模式
强村拉动。
鼓励支持经济强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形式整合周边弱村土地、集体资产等,合作发展产业项目,以强带弱、资源互利,破解弱村发展无门路、强村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张汪镇大宗村依托汇财元宝枫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强壮国人食品有限公司,吸纳周边杨仓、杨楼等12个村以土地流转形式,新种植元宝枫2万余亩,既破解了本村土地资源制约瓶颈,又带动了周边村集体经济发展。
大宗村元宝枫种植专业合作社
三、抱团统筹,“破”增收瓶颈。
组织抱团。针对个别村规模“小、散、弱”、集体经济发展资源欠缺的问题,通过融合、聚合、整合、联合四种方式,深入推进村级规模调整。在去年将136个500人以下的村调整为106个的基础上,今年以1000人以下村为主,已将264个村居调整为97个,促进发展资源有效整合、优势互补,解决了小村发展“势单力薄”问题。
项目抱团。针对个别村资源禀赋不足、发展乏力问题,按照“就近方便、适度规模、互利双赢”原则,整合村级承接的各类支农惠农帮扶资金、村级闲散资金,通过异地共建、异地置业等方式进行投资,实行项目化抱团发展。洪绪镇实施总投资2470万元的联村异地置业项目,发展物业经营6520平方米,新增村集体收入171万元,32个村村均增收5.34万元。
西岗镇东王庄土地股份合作社
村社抱团。针对个别村缺乏项目运作经验的问题,抢抓基层供销社深化综合改革契机,大力推进村社联合,引导西岗镇东王庄等6个村通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同步设立金融互助、置业等合作组织,实行“保底+分红+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服务中心+农业保险”五位一体运作,实现村集体、农民、基层供销社“抱团共赢”。
四、政策驱动,“激”增收动能。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将组织、财政、农业等支农惠农政策统一打包,“一揽子”下放,增强政策合力,激发内生动能。
“奖”树导向。建立发展村集体经济奖励机制,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设置“增量奖”“保持奖”,对当年度集体经营收益5万元以上且增量超过1万元的村,拿出收益增量的20%奖励贡献突出的村干部。
绩效考核 兑现奖励
“扶”助“造血”。市财政专项列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引导资金,按照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前景、运营状况、收益情况等给予10—30万元奖补扶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设备购置等,所得收益作为村级集体收入管理使用。
第一书记帮包项目
“帮”上项目。深入实施第一书记助力提升工程,发挥第一书记信息灵、人脉广、办法多的优势,引导帮扶村居发展壮大产业项目。第三轮第一书记累计帮包新上项目102个,实现增收653.2万元,村均增收6.87万元,所帮包的22个空壳村全部“脱壳”。(中共滕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