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共建”打造美丽乡村
——记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滕州市东王庄村党支部
发表时间:
2018年07月04日 17:56
来源:
灯塔-党建在线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滕州市西岗镇东王庄村共217户、758人;党员27人,其中支部班子3人;耕地面积1050亩。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围绕增强支部服务功能,积极探索“三联共建”党建模式,有力推进了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先后荣获“山东省美丽宜居村庄”、“山东省文明村”称号。在2018年7月1日全省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担当作为好书记”“干事创业好班子”表彰大会上荣获“干事创业好班子”称号。
围绕“共建”,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东王庄村位于西岗小城镇驻地,农民进镇经商、进厂务工,就业较为充分,对土地依赖程度较低,种植效益不高。村党支部认识到,土地规模经营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自2009年开始,党支部开始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先后经历了“出租——集体经营——托管——入股共建”四个阶段。
1、探索推进土地流转。2009年,支部牵线搭桥,组织村民流转土地200亩,租给一位种粮大户,结果不到一年,这个大户就因经营不善“跑路”了。村民不愿再种地,村“两委”只好硬着头皮把流转的土地接管过来。由于前期资金投入大、管理不到位、农民缺乏积极性、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农机支撑,村集体辛苦经营一年,仅能勉强付清农民的租金,村集体几乎没有盈利。
2、土地托管效益初显。几经探索,村党支部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利益不连心,农民只拿固定租金,不能像种自家地那样上心,没有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另外,经营主体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有实力、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为此,2011年,党支部主动寻找西岗供销社寻求合作,把200亩土地托管给供销社领办的舜耕粮食合作社。合作社提供从种到收的全托管服务。结果,当年在支付托管服务费和农民租金后,村集体第一次结余了3万元。
3、村社共建模式形成。尝到甜头后,后面的路子就越来越清晰了。2013年,滕州市委组织部提出了“村社共建”的思路,东王庄党支部积极响应,在村党支部和供销社支部中间实行组织联建,双方各明确两名支部委员到对方挂职,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宣传、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托管。通过先期试验、示范引导,土地托管面积由200亩扩大到1050亩。为真正将土地托管的效应放大到极致,2016年,村党支部与供销社加强合作,挂牌成立了东王庄土地股份合作社。村集体以集体资源入股,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以资产和资金入股,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资源变股权,村民变股东。村、社、农三方共建共享,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两个100%”,即全村217户村民全部入社、1111亩耕地全部入股。
围绕“共赢”,完善合作社运营机制
围绕“共建共享、让利于民”,东王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不断完善股权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了“股份+合作”、“租金+分红”的运营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农民利益,推动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1、完善股权设置模式。全村农民以土地入股,西岗供销社以42万元现金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合后增加的61亩土地及农田基础设施入股,三方分别占股40%、30%、30%,尽量提高农民的股权比重,建立起了以股份为基础、以合作为纽带的合作经营新模式。
2、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将每亩保底租金调到800元,并保证每亩不低于100元的固定分红。每年的收益在优先支付农民保底租金后,剩余盈余先计提20%风险金,再按照村民、村集体、供销社4∶3∶3的比例分红。风险金用于购买农业补充商业保险,再加上农业政策性保险,如遇自然灾害,每亩保费收入可达1200元,保证大灾之年仍有相当收益。2017年,在当前玉米价格持续走低和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农民每亩地除保底收入800元外,还获得分红256元,亩均收益1056元;村集体实现集体收入14万元。
3、加强干部服务管理。村里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管理办公室,完善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健全了股东代表大会、财务管理等制度,合作社聘请4名村干部作为职业管理人,分别划片包干,负责具体日常生产组织、用工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村干部的经验优势和组织优势,促进合作社管理的精细化。通过村社共建,东王庄土地股份合作社真正实现了科学种田,全套农机、先进技术、优质农资、统一烘干、优质优价、订单农业等现代农业元素迅速落地。全村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面积780亩,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种植,亩均减少生产成本投入120元左右,单产增加200斤左右,平均节本增效在500元以上。
4、实现三方合作共赢。村社共建带动了村社农三方共同发展,实现了集体增资产、农民增收入、土地增效益、供销社增活力的多赢效果。对村集体而言,土地成方连片经营,全村新增土地61亩,成了村集体的股份,找到了一条稳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对农民而言,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外出打工,留在本村的农民还可以加入合作社的专业服务队,增加劳务费收入。据统计,全村有200多名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每年累计工资性收入近千万元。老人和家庭妇女在合作社从事农活,年收入平均近7000元。对供销社而言,不仅拓展了业务范围,增加了部分收入,而且回归了“为农服务”的本质,探索了为三农服务、为农民打工的新途径。
围绕“共享”,建设和谐美丽新东王
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东王庄党支部又把目光聚集到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上,打造了整洁优美、生态和谐、文明富裕的乡村新面貌。
1、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建设品位。按照“鲁南地方特色、生态田园村庄、宜居宜业宜游”规划定位,坚持高标准规划,委托江苏淮安大山景观设计公司,邀请全国著名鲁班研究专家王中教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规划以精品特色村建设为重点,依托本村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突出“鲁南民居”的特色和“乡村文化”的灵魂,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抓手,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规模经营带动要素聚集,努力把美丽乡村构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区。
2、强化环境整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按照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要求,投资300万元,实施了改厨改厕、下水道整修、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提升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施村庄风貌改造工程。依托原有建筑风貌,对民居进行了改造,每户都安装了大红窗棂,统一了黄色琉璃瓦门楼,改造了红漆大门,悬挂了大红灯笼,突出了北方居住风格和喜庆氛围,形成了特有的东王特色。实施特色景点建设,在入村口建设了景观墙,对原有空闲地带建设了休闲花园。利用村内废弃池塘建设了龙泉池,改造了排污系统,修建了栈道、湖心亭、亲水平台,使美丽乡村更有了灵气,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
3、优化便民服务,提升党建服务水平。对村庄原村办公场所进行改造,拆除了围墙,建设了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图书阅览、法律服务、老年活动、产业服务、文化展馆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党群服务中心”,让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各项便利服务,为群众提供了读书上网、休闲健身、接受传统教育的良好场所。同时,以8条街巷为服务网格,推选了8名党员街长,具体负责各自街巷的环卫监管、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移风易俗监督等工作;组织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成立了“夕阳红服务队”,帮助做好民生实事等重点工作,形成了“党支部--党员街长—夕阳红服务队”党群联动的长效服务机制。
4、弘扬乡村文化,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充分挖掘民间文化,培育乡土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规划建设了“西岗记忆”民俗馆,陈设了老百姓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老物件,集中展现了西岗人民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的生活历程。对一户闲置庭院改造设立了“孔子学堂”,开办了“四点半课堂”,定期邀请学校老师和乡贤对村民和学生进行授课,传播“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髓,真正让传统文化进村入户。同时,挖掘了“豆腐百年老店”等特色文化,开展了“忠厚传家、四世同堂、诗书继世、勤俭持家”等先进典型挂牌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和道德建设引领了乡风文明。
(中共滕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