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枣庄市市中区将发展党员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围绕建立“三个一”机制,积极稳妥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一盘棋”谋划,全领域优化来源结构
在农村领域,坚持“攻坚化解”。一方面,实施“双联双培”工程,在6个涉农镇街全面覆盖农村人才党支部,由支部牵头摸底农村优秀人才,建成“农村人才之家”,拓宽党员发展渠道。另一方面,通过一村一策、逐人分析,实现精准投放,2018年全面化解3年未发展党员村。指导111个行政村用好发展党员情况动态台账,区级层面统筹2年未发展党员村,逐村分析培养情况,年底实现2年未发展党员村动态清零。在“两新”组织领域,坚持“计划单列”,积极引导优秀出资人、经营管理骨干、工匠能人等申请入党。建立“两新”组织党员信息库,全面摸清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底数,确保“两新”组织发展党员渠道适当、名额适量、规模适中。在“两高一线”群体,坚持“重点倾斜”。在顶层设计上,每年发布一期“两高一线”申请入党“召集令”,发展党员逐步向文化水平高、专业技能高,工作在卫生、教育一线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倾斜。
“一条线”推进,全流程把关发展程序
坚持入党积极分子“四苗培养计划”,通过“高标准选苗”“全覆盖育苗”“有重点壮苗”“严要求定苗”四步走梯次培养,做实“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点”181个,提升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素质。把好发展对象“发展关”。把牢政治关口。建立发展党员“快审查”机制,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全部纳入审查范围,实现区级统筹纪检监察、公检法司等13个部门审查全覆盖,动态掌握发展对象审查情况。把牢近亲属关口。全面推行近亲属入党申报备案审查制度,通过座谈、走访调查等形式,摸清近亲属入党人员社会关系及现实表现,有效避免“近亲繁殖”。把牢异地入党关口。构建“区委带动、基层联动、群众互动”责任体系,集中审查、信息共享、摸清关系,规避信息“盲区”,有效避免党员异地入党问题。把好新入党人员“管理关”。规范档案管理。稳步推进发展党员档案规范管理,制定《市中区党员档案规范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列出7个章节、24条工作细则,逐人编号管理,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号,实现党员档案所有环节闭环管理。
“一张图”落实,全方位赋能联系培养
明新规,创新制度建设。实行责任承诺制。签订“党(工)委书记、党支部书记、组织员、培养联系人、入党积极分子”五方承诺书,拟发展人员签订《不信教承诺书》,区属党(工)委开具不信教证明。实行全程纪实制。结合“灯塔-党建在线”网络平台发展党员纪实公示系统,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工作46项归档资料清单制度,结合“线上+线下”电子信息、纸质档案相互融合,对发展党员实行全程纪实管理。实行终身负责制。坚持“谁培养谁负责,谁发展谁负责”,落实发展党员终身负责制度。对发展党员责任落实好、工作成效明显的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大力奖励表彰;对不坚持标准、不履行程序、审查把关不严的,严肃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处分。育新人,丰富教育途径。集中培训。针对新发展党员发布、回收720余份“线上+线下”《党员教育培训课程需求调查问卷》,开设8类主体班次,举办各类集中培训20余期,累计培训预备党员1400余人次。导师帮带。配强师资力量,选聘优秀“红色导师”,充分利用360余人区级讲师队伍,与新入党党员结对帮扶,提高党员教育质效。延伸教育。结合新入党党员实际,在做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用活“课堂+基地”实训教育模式,依托36个现场教学基地、64条教学路线,组织800余名新入党党员走进实训基地参训。(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