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枣庄市山亭区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作为基层党建“头号工程”,建立健全以“规范村级组织运行、规范村级干部管理、提升引领发展能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双规范双提升”工作机制,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山亭经验”。
一、规范村级组织运行,建强乡村振兴“主阵地”
一是健全运行机制。建立“五议两评”村级事务决策评价机制,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明确12类、63项村干部小微权力,逐项绘制工作流程图,让村干部“照单办事、按图操作”,为农村各项事务规范运行提供了标准设计和制度保障。二是落实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党组织评星定级制度,将抓乡村振兴成效作为重要内容,实行评定结果与村干部待遇报酬、岗位调整挂钩,与评先树优、表彰奖励挂钩,2018年以来,推选表彰省、市、区“干事创业好班子”28个、“担当作为好书记”31名,评选2020年度五星级村党组织100个。三是深化整顿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一”整顿措施,“一村一策”制定整顿工作方案,明确整顿重点、整顿措施和完成时限,确保整改目标明确、措施细化、保障到位,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二、规范村级干部管理,培强乡村振兴“火车头”
一是做好“选”的文章。大力实施“归雁计划”,面向机关干部、退役军人、回乡创业人员等群体公开遴选,2019年以来,市县乡选派村书记12名、社会化招聘村书记29名,回引返乡创业人才489人,其中39人到村任职,初步缓解了村级“无人可选、无人可用”的局面。二是做好“育”的文章。实施优秀后备人才“递进培养计划”,储备村“两委”后备人才873人,评选“农村好青年”179名;加大教育培训力度,2020年以来先后7次组织165名村党组织书记赴泰安宁阳、临沂费县等地开展体悟实训,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两委”成员培训班等培训班次8期,培训学员203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村干部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三是做好“管”的文章。立足长远,创新开展“我心中的美丽村庄,我眼中的支部书记”大讨论活动,引导“两委”干部上讲台、谈感受,帮助村级班子明思路、谋发展。着眼提升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创新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并将村“四职”干部补贴报酬全部纳入区财政优先保障、统一发放,2020年普增400元,村书记最高4685元/月,提振了村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
三、提升引领发展能力,涵养乡村振兴“源头水”
一是拓宽增收渠道。圆满完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攻坚行动”,逐村落实增收渠道、建立工作台账,激发集体经济薄弱村内生动力。研究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强村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15条发展路径,力争三年内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破十”,集体收入百万元以上村达到13个。二是用好扶持资金。规范各级第一书记扶持资金、财政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全力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累计投资1亿元,扶持各类增收项目124个,带动包括50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在内的114个村集体实现增收553.9万元以上。三是领办合作组织。大力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强化村集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引导合作社选准主导产业、优化组织形式,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强一个”。2020年全区116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23个,为村集体增收400.36万元,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共绘乡村振兴“同心圆”
一是强化工作力量。省市区选派第四轮第一书记104名,实现了第一书记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任务较重的村以及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的全覆盖;选派40名干部,组建4个乡村振兴服务队,赴4个镇、20个村开展乡村振兴服务工作;选派65名干部,成立1个总队、2个小队、15个工作组,到8个重点帮扶村、7个临时帮扶村开展帮扶,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尖兵力量”。二是创新治理模式。创新实施“全要素”红色网格重构,推动43名县级干部、86名区直部门负责人帮包村居、1100余名科级干部下沉网格一线。优化“e诉通”平台,将服务事项拓展至民生领域,办理诉求15959件,群众满意度达98.6%,“山亭e诉通+网格化”乡村治理模式在央视头条播出。三是完善服务保障。推进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累计投入271万元,新建修缮标准化规范化村级活动场所54个,全部达到“六有”标准。严格落实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正常增长机制,2018年、2019年、2020年,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均分别达到10.35万元、10.4万元、11.3万元,预计2021年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均达12.5万元。(中共枣庄市山亭区委组织部)